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摘登

2025-01-10 19:16:22    来源: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1月8日,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2025年重点工作。会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甘肃局和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5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作了交流发言)。

落实“八条硬措施” 防范重特大事故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

2024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辖区矿山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分别同比下降55.6%和74.2%,创历史最好成绩。

提高政治站位

不折不扣履行国家监察责任

陕西局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意见258项,坚决推动落实到基层一线、岗位末梢。创新开展矿山安全巡察,创新开展矿井“生产班”常态化暗查暗访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C类高风险煤矿及不放心非煤矿山。常态化开展远程监察113矿次,查处重大隐患30条,发送警示提醒函3105份。全年督查检查市、县级人民政府174次,查出问题1341个,提出建议723条;监察煤矿1282矿次,查处隐患22858条(其中重大隐患252条)。

坚持关口前移

推动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陕西局强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开展隐蔽致灾因素专项监察438矿次,完成81处灾害严重矿井现场督导核查,审查普查报告324处,推倒重来50处。对14处新鉴定为高瓦斯、冲击地压矿井实行“戴帽”管理,对52处采掘接续紧张矿井采取限产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常态化开展隐患自查自改,共自查发现隐患27560条,已整改26143条,对落实差的进行通报、约谈。充分发挥陕西矿山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作用,全年累计有效处置报警20余万次,化解重大险情21次,紧急撤离3927人。

保持高压态势

重拳出击“打非治违”

陕西局严厉打击隐瞒工作面行为,采取警示约谈等方式倒逼煤矿主体责任落实;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开展突击检查,对不放心矿井开展暗查暗访96矿次;比照事故调查处置甲烷高值超限等突发事件14起。构建部门联合打击瞒报事故全链条工作机制,完成6起瞒报事故的批复结案,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接办举报197件,兑现奖励520万元。

强化查企督政

当好矿山安全“吹哨人”

陕西局每月向陕西省政府专报联系包保、监管执法等情况,每周将问题隐患函发送给地方政府及上级公司,督促其履职尽责。对107个涉矿市、县(区)开展督政,强力推进“三个一批”实施,引导推动4处煤矿关闭退出;督促新增煤矿安全监管人员259名,配齐驻矿监督员1042名。

强化安全基础

大力提升矿山安全保障水平

陕西局推动全省矿山2万余路工业视频接入该局综合信息系统。督促指导全省建成智能化矿井108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66个、标准化煤矿251处。引导煤矿与科研院所合作,基本淘汰斜井卡轨人车等设备设施,全力推进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

开展帮扶指导

坚持监察执法与指导服务相结合

陕西局制定在监察执法中不予、减轻、从轻处罚的执行说明,全年监察发现的隐患中有7410条因及时整改未予处罚。改进监察执法方式,远程开展文书制作等工作。建立“一体化”联动机制,会同上级及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开展269矿次联合执法。全年对灾害严重煤矿开展44矿次帮扶式“回头看”专项监察,指导企业整改隐患2308条。

(本文摘自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

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化解矿山安全风险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

2024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督政与查企并重、执法与服务结合,以落实两办《意见》、《煤矿安全生产条例》、“八条硬措施”和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抓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辖区矿山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2024年,辖区矿山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1.3%、遇难人数同比下降37.8%、瓦斯超限同比下降15.5%,煤炭产量同比增长9.85%。

发挥体制优势,“国家监察”渐树权威

一是强化高位推动。通过“直通车”机制专报46次,其中贵州省委书记、省长批示13次,在全省层面形成了“坚决割除瞒报事故毒瘤、坚决清除隐蔽工作面毒害、隐蔽工作面和瞒报坚决行刑衔接”的共识和机制。推动产煤市县配备主体专业副职,干得好的重点产煤县分管领导进常委。

二是强化督政查企。针对问题久拖不决、改不到位等问题,督政144次;针对执法不深入、不会查,甚至宽松软虚等问题,强化交叉执法和集中执法监督,推行“三实四复”(实测、实量、实名制,复听调度录音、复看监控视频、复查人员轨迹、复盘工伤事故),增加突击夜查频次,查处矿山重大隐患614条,5矿6人被纳入严重失信名单,形成强大震慑。

三是强化自身建设。突出政治机关建设,抓实党纪学习教育,首次举办入职军训,深化新录用公务员在矿跟班学习和“师带徒”培养机制。拓宽干部成长空间和平台,近3年来推荐10名干部交流到地方任职。

聚焦关键环节,“地方监管”更有实效

一是突出责任落实。聚焦责任制,与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谈70余次,推动书记、市(县)长抓好监管人员配备、行刑衔接、重伤救援救治等关键工作,重点产煤市(县)单设能源局,推动专业人管专业事。引导建立矿医联动“双向奔赴”救援救治机制,挽救23名事故伤员。

二是突出依法履职。督促贵州省能源局对14家不具备持证条件的煤矿上级公司注销或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在监察执法和事故调查中对17起35名公职人员执行行纪衔接,移交地方倒查追责,调动、推动属地责任落实。

三是突出瓦斯治理。聚焦瓦斯风险,推动省级层面成立瓦斯专班并常态化运行,全面推进“大三区+小三区”治理,深入实施“一三五十”瓦斯治理规划,截至目前已连续21个月未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亡人事故,为历史最长周期。

四是突出同题共答。与省级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研判会商机制,指导地方和矿山企业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重点时段安全管控,联合六盘水市共同承办“助力富矿精开,矿山安全科技进贵州”活动,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共建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研究院。

激发内生动力,“企业负责”更为主动

一是推动树牢法治理念。着力扭转“开矿哪有不死人”的错误观念,贵州局主要负责人带队开展覆盖全省的法治教育巡回宣教,30余万人次参加。

二是排查化解系统风险。以系统思维总结推广“双全日”工作方法,帮助矿山企业建立系统观念、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压实全员岗位职责,形成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提升机制,成为“一件事”全链条系统化解矿山风险的重要方法和有效路径。

三是持续推进打假求真。开发应用“矿数卫士”大模型18种防范数据造假AI算法,完善预警信息监测、分析、调度、处理机制,实现分类、专人、有效处置。用好重奖举报举措,发挥好省政府每年2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作用,发动一线职工举报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通过举报查处东光煤矿等一批重大违法行为,2024年受理举报120件,兑现奖金328万余元。

答好矿山安全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卷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甘肃局

2024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甘肃局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力答好矿山安全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甘肃卷。

答好忠诚看齐与担当践行的政治卷

一是牢记“第一属性”。逐章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开展“我心向党、对党忠诚”主题党日活动,全面践行训词精神。

二是学深“第一议题”。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矿山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党组部署内容,制定具体措施439项。

三是办实“第一要件”。在开展联系指导、督政查企、重大执法、日常监察时,必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跟踪督办7期,开展“回头看”3次,向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专题汇报2次,办结17项。

答好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的使命卷

一是坚守主线不换频道。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开展工作,着眼“两个根本”防灾化险、“打非治违”、夯基固本,干部队伍多年无人受到党政纪处分。

二是聚焦主题不变调子。深入学习宣贯两办《意见》、“八条硬措施”和《煤矿安全生产条例》,全面开展“学铁规、明责任、硬落实、保安全”活动,督促市县矿山安全监管部门深入宣讲130余次,完成66处煤矿治本攻坚重点监察。

三是紧抓主责不负使命。2024年共查处一般隐患3136条、重大隐患156条。煤矿事故3起3人,同比减少5起5人,均下降62.5%;非煤矿山事故6起8人,同比减少3起4人,均下降33.33%。

答好超前治本与事前预防的转型卷

一是普查摸底。推动2个重点产煤县完成区域性普查,督促66处煤矿、47座正常生产非煤地下矿山做实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新查明废弃井筒老窑12个、封闭不良钻孔174个、地下含水体24个。

二是科技赋能。推动组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和冲击地压、瓦斯、千米深井复合灾害防治4个研究中心。支持煤矿应用TBM硬岩掘进机等技术装备治理灾害,7处矿井通过智能化建设验收。

三是数据驱动。完成61处煤矿水害防治、6处露天煤矿边坡监测数据联网,瓦斯超限报警下降52.31%。2024年,发送气象预警信息400余条,紧急撤出2618人次。

四是专家支招。邀请院士带领技术团队,就发展甘肃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开展指导交流。

答好同心共行与同频共振的责任卷

一是登高借力。向甘肃省委书记专题汇报全省矿山安全生产情况,给常务副省长每月呈送矿山安全统计报表,利用省政协资政平台提出煤炭资源绿色安全开采建议。

二是督政助力。推动庆阳市建立煤矿安全监管协调联动机制,推动白银市出台《煤矿红线管理办法》,推动10个县区增加专业监管人员20多名。

三是联合发力。配合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专项活动联合行动、联合检查、联合反馈。

答好纠风除弊与提质增效的作风卷

一是整改提质。认真整改驻部纪检监察组政治监督、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点穴式”抽查和“一调研、三督查”反馈问题,对5处疑似未判定重大事故隐患的矿井开展核查,抽取7处矿井进行监督,提醒谈话3人,以整改促提升。

二是学习提能。举办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组织开展年轻干部读书分享会。

三是落实提效。深入开展思想大讨论、问题大反思、作风大整顿,切实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

拧链盯点把关治面  保障煤矿安全发展

■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

2024年,陕西省应急管理厅按照“拧紧链、盯住点、把好关、治好面”的思路,全力推动“八条硬措施”落实落地,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和本质安全水平“双提升”、事故起数和遇难人数“双下降”,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百万吨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拧紧责任链

以常态调度紧绷安全之弦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将压紧压实责任作为落实“八条硬措施”的首要任务,厘清明晰行业部门“三管三必须”责任、煤矿企业和上级公司的主体责任,重新明确27名市级领导联系指导、214名县级领导包联指导、189名安全监管部门干部联系包保、1040名驻矿安监员的职责,形成全覆盖监管责任体系。

投入2000万元,将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直管的安全检查员扩充到100人,派驻到产煤市县一线开展巡查,实现隐患第一时间上报、风险第一时间掌握、要求第一时间落实。

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盘点、年总结”机制,每周调度重点市县及煤矿企业,点名道姓通报问题;每月召开研判分析会,提示安全风险、通报隐患整改;每季度盘点评定工作情况,督促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将查险除患落实到班组会、作业各环节,有效减少涉险事件,煤矿事故起数和遇难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2.5%、77.8%。

盯紧风险点

以专家督帮清零重大隐患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将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作为落实“八条硬措施”的有力抓手,印发专家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专家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奖励办法,建立“线下专家帮扶查、线上网巡远程查”机制。

每月随机抽聘专家组建排查组,随机抽选不放心矿井,重点排查隐蔽工作面、超层越界、监控数据造假等问题,2024年派出专家196人次,发现隐患8335条,兑现奖励90.5万元,带动监管部门查处重大隐患69条,煤矿企业自查自改重大事故隐患同比增加150%。

充分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落实专人24小时值守巡查,发现瓦斯真实超限260起、一氧化碳真实超限299起,调度撤离3112人次,指挥处置多起透水、着火等涉险事件。

把紧执法关

以严格精准倒逼措施落实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将严格精准执法作为落实“八条硬措施”的关键举措,细化出台16个方面50项具体措施,纵深推进“学铁规、明责任、硬落实、保安全”专项活动,组织宣讲、解读57场次,轮训企业负责人和“五职”矿长8200人次。

全力推动帮扶执法,减少A类煤矿、一级标准化煤矿执法频次,指导帮扶45处C类煤矿提档升级,督导解决58处煤矿双回路供电不可靠问题,调整“五职”矿长58人次,责令42名矿长重新培训取证,7处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初次核查不予通过,3起监控数据造假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抓紧治理面

以标准建设提升本质安全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作为落实“八条硬措施”的治本之措,印发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指导意见和透明地质保障技术规范,全面开展区域性普查,完成321处煤矿普查报告准确性审查。

申请国家灾害防治项目65个,带动煤矿企业投入灾害治理资金25亿元。制定全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标准,开展600米采深复合灾害治理试点和深部安全开采工程试验。组织对251处煤矿开展采掘接续安全评估,责令52处接续紧张煤矿限产,关闭退出4处煤矿。

2024年,建成63处一级标准化矿井、43处双重预防机制示范矿井、106处智能化矿井、265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386个采掘工作面实现支护优化升级,所有矿井实现采掘机械化。

全面推进非煤矿山安全发展

■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

2024年,广东省着重从责任落实、源头把关、闭环管理、科技赋能四个方面发力,确保全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平稳。2024年,全省1139座非煤矿山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强化责任落实,构建齐抓共管合力

一是压实党委政府责任。实施党政领导定期下矿井检查指导制度,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清单,实现压力向属地传导。

二是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出台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部门职责清单,全面厘清省公安厅、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职责。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广东局建立联合研判、联合检查、联合考核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监管监察应急合力。

三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定非煤矿山企业各级人员岗位责任清单。加强对央企驻粤总部和国企总部管理,压实上级公司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源头把关,守牢安全生产防线

一是严把准入关。健全非煤矿山行政许可工作办法、实施细则和议事规则等9项制度,聘请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开展现场核查,实行专家审查“一票否决”制度。

二是推进“三个一批”。指导各地市政府出台“三个一批”工作方案,2024年全省共关闭退出61座非煤矿山、整合重组10座非煤矿山、升级改造19座非煤矿山。全省大型非煤矿山占比从2020年的19%上升至38%,小型非煤矿山占比从65%下降至44%,尾矿库数量从57座减少至27座。

三是严格普查治理。实行省、市、县三级审查,对全省正常生产建设的42座地下非煤矿山逐一“过筛子”,指导30座地下非煤矿山完成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并投入生产建设,督促未通过审查的“推倒重来”。

强化闭环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非煤矿山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办法,细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建档、整改、验收、销号程序,明确排查治理等重点环节要求。

二是提升排查能力。组织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 指导帮扶促安全”行动,聘请国内权威机构对全省43座高风险非煤矿山开展专家会诊和解剖式、教学式、服务式执法。编制地下矿山、露天矿山和尾矿库隐患排查技术指引手册,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标准。

三是严格闭环管理。升级现有执法系统,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执法检查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处罚依据和自由裁量权自动匹配等,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更新、跟踪督办和闭环管理。

强化科技赋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提升保障能力。按照省级统建,省、市、县、企业四级共用模式,累计投入3300万元建成广东省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企业安全风险画像、视频智能分析、监控监测预警等功能,构建非煤矿山“业务一体化+监管远程化”模式。目前已接入307座非煤矿山的监测监控数据。建设风险隐患数据库,逐一分析研判每座矿山重大风险、常见隐患和历史事故,提出防范措施。

二是推动转型升级。制定广东省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并根据每座非煤矿山地质条件、开采工艺、主要风险等因素,逐一明确智能化建设内容及完成时限。

压实主体责任 守牢底线红线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煤)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杜绝了较大及以上事故。2024年,煤矿事故起数和遇难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4.3%和33.3%,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统筹发展和安全

筑牢安全管理思想防线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建立党组织管方向、管思想、管组织、管作风、管监督、管保障的“六管”安全管理模式,集团公司党委专题研究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工作12次。

二是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为引领。树立“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任何违章都可以杜绝,零死亡完全可以实现”的安全文化理念,围绕《煤矿安全生产条例》、两办《意见》、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八条硬措施”制定实施方案。

三是坚持健全体系保障为要领。建立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重大灾害治理管理体系和总工程师为首的灾害治理技术保障体系,开展“一通三防”、防治水等技术监督,下发一级预警指令19个。赋予安监局局长安全考核权、停矿整顿权、矿长停职建议权和一票否决权“四项权力”。

加强事前预防

推进安全治理模式转型

一是细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精排3年、细排5年、规划10年,全面探查分析隐蔽致灾因素,共普查煤矿66处,查出采空区1004个,积水量2801万立方米;瓦斯及有害气体聚集区100个,废弃井筒60个;封闭不良钻孔801个、油气井524个、水源井150口。

二是优化重大风险分级管控。建立线下“年辨识、季评价、月总结、周分析、日调度”和线上“预警—研判—反馈—闭合”的煤矿重大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动态调整管控清单措施。

三是深化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安全督导,全年共督导134矿次;成立5个煤矿专项工作组,开展会商会诊83次;制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与举报奖励办法,15家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带队检查821矿次,发现重大隐患42条,全部实现挂牌督办整改闭环。

拧紧责任链条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严抓管理防“未病”。明确8大类76小类高风险作业标准,制定高风险作业安全管理办法,实行安全专项盯守;制定“三违”治理八项举措,266名严重“三违”人员被解除合同。

二是靶向发力治“已病”。对41处高风险煤矿实行安全包保,对10处煤矿进行定点帮扶指导,对15家煤矿企业开展安全业绩评价。

三是严格考核抓“疗效”。强化过程和结果考核双并重,累计兑现煤矿企业负责人安全奖励3500余万元,兑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奖励2020万元,对事故煤矿矿长、党委书记、分管副矿长等矿领导进行撤职处理。

夯实基层基础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是提升人防水平。中国中煤举办3期300余名安全生产关键人员参加的专题培训班,各单位开展安全培训5100余期、应急演练5200余次,极端天气主动撤人1.7万人次。

二是提升物防水平。全年安全投入59.5亿元,34处煤矿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化;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7个、无人值守固定硐室368个,升级更新装备5390余台(套)。

三是提升技防水平。实施“无监控不作业”,实现“六大重点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

[责任编辑:赵远航]
关于我们
中安传媒・国家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平台官方网站。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宣传平台,是各地、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舆论监督平台,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平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安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龙宇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464483
传真:010-64464483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