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0次班前“突击考”、动态更新的“情景模拟”安全培训、4700余天零事故的纪录……焦煤古汉山矿张玉杰班组用行动证明,“特别能战斗”精神在智能化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日前,该班组荣获河南能源2024年度“六好”班组称号。
班前会的安全密码
清晨6:20,古汉山矿豫焦十三队会议室内,一场“安全攻防战”准时打响。“锚杆(索)安装、扭矩、拉拔力、网的铺设连接符合设计要求,锚杆(排距)偏差-100~100mm!”支护工李伟脱口而出的标准答案,让班长张玉杰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样的“班前突击考”,在该班组已持续4380天,累计生成2.1万条问答数据。
“让安全规程长进肌肉记忆里。”张玉杰独创的“情景模拟”培训法,将典型事故案例融入角色扮演,让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去年,新职工陈磊在自救器盲戴训练时还手忙脚乱,如今已能在15秒内完成全套操作。
在现场管理中,该班组严格执行“一站式安全管理”——现场交接班、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环环相扣,并通过“三突出”管理强化全过程管控。岗位风险辨识台账、“三违”累进追责机制,让安全生产标准化始终动态达标。
13年磨一剑。这个班组不仅创下单班掘进5米的纪录,更孵化出10余项小改小革,在全矿推广应用。
攻坚时刻的硬核答卷
2024年3月5日,刚升井的张玉杰接到紧急指令:1508运输底抽巷大坡度下山掘进时,综掘机突发故障。作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豫焦十三队的尖兵班组,他们迅速集结,在井下500米的巷道里再次擦亮“特别能战斗”的金字招牌。
“拆旧泵、清油路、装新泵,三组同步干!”凌晨1点,张玉杰的指令穿透机器的轰鸣。班组成员魏炜东半跪在综掘机旁,手电筒的光束下,油泵接口渗出的液压油泛着黑亮的光。巷道另一头,李曙华带领7名成员弓着腰,肩扛600斤的备用油泵,像纤夫拉船般艰难前行。安全员李伟紧盯头顶交错的管线:“大家注意安全!”
6小时后,随着综掘机重新轰鸣,魏炜东摸着微微震颤的油泵外壳咧嘴一笑:“成了!”原本24小时的抢修任务,被这群满身油污的汉子压缩到天亮前完成。
2024年11月3日,张玉杰班组再次与特殊地质构造狭路相逢。“坡度-15°,顶板破碎,底板渗水严重,综掘机不断在后退!”
“玉柱带人挖截水沟,俊峰准备铁道板!”该班组采用短掘短支、分段截水、增铺短工钢等措施,阻止了综掘机后退,并创出了区队单班排矸最高纪录。
薪火相传的工匠基因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在1508底抽巷,电工张亚歌正手把手教徒弟王亮亮操作MQT-120/2.3型气动锚杆钻机:“停钻时必须先降落再停转,否则会伤人!”巷道另一侧,老矿工柴长更掏出泛黄的笔记本,传授冒顶处理口诀:“先支柱,再敲帮,这是保命法则。”这种“技术+经验”的双师带徒模式,已在班组孕育出12对黄金组合。
“要让每个兄弟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顶梁柱!”张玉杰的笔记本扉页上,这句承诺力透纸背。他以身作则拿下大专文凭,并将毕业证书与《班组成员技能成长图谱》并排珍藏。这份动态档案记录了24名成员的进阶之路。其中,张臣啃下28本专业教材,通过河南理工大学定向培养蜕变为技术骨干;该班组累计培养10名中级工、6名高级工,全员技能等级三年提升两档,用“人才密度”筑牢安全防线。
13年,4700多个日夜,24盏矿灯在井下交织成光。张玉杰班组用零事故的坚守,诠释了“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它不仅镌刻在技术标准的毫厘之间,更流淌在师徒传承的匠心血脉里。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