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和煤化工的环保着力点在哪儿?

2025-06-24 16:15:22    来源:中国煤炭报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深入实施。这对煤矿和煤化工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如何进一步做好煤矿和煤化工环保工作?6月20日至21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主办的2025煤矿与煤化工环保产业大会上,煤炭行业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交流,积极献计献策。

着力解决好煤矿“三废”问题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与调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马剑说。

大会指出,近年来,从技术革新到装备升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挑战尚存。

“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解决好‘三废’问题。‘三废’问题是煤炭行业一直面临的棘手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表示。

以矿井水为例。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开采1吨煤炭就会产生约2吨矿井水。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矿井水。

“矿井水存在盐分高、含油、悬浮物组成复杂等处理难点,传统处理工艺能耗高、占地面积大、流程长、工艺复杂。”华夏碧水环保科技公司研发总监赵曙光说,近年来,一些新型处理技术逐渐成熟,主要包括生物膜反应器、膜分离技术等。

与会专家指出,虽然生物膜反应器、膜分离技术设备等初期投资较大,但长期运行稳定性高、维护成本低。未来,仍需不断探索改进新型处理技术,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处理成本。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煤矸石堆积量超过70亿吨,占地面积超过1.5万公顷,且每年产生煤矸石6亿吨至8亿吨。

“固相废弃物堆积,一般会带来占地、边坡稳定、淋滤污染、风化扬尘污染四大环境效应。矸石山具有自燃和爆炸的环境效应。”武强说。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大型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4.1%

武强表示,目前针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方式包括井下充填开采、生产建筑材料、与煤混烧发电等。其中,充填开采能有效减少采煤沉陷、保护生态环境,但同样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等挑战。

大会指出,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科技创新,科学精准施策,积极探索绿色高效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十五五’期间,应从三个方面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会专家表示,一是做精做强煤炭消费存量,提高利用效率;二是提升煤基新材料创新能力,加强高端化工产品技术开发利用,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等耦合发展;三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切实减少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

煤化工产业要做好四方面创新

我国是化学品销售大国,2023年化学品销售规模排名世界第一。

与会专家表示,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下,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煤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大会指出,站在“十五五”能源转型关键节点,煤化工产业发展要加强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

在理念创新方面,要变被动约束者为主动作为者。能源观上,实现从黑色发展向负碳共生转变;技术观上,实现从线性工艺向系统代谢转变;产品观上,实现从大宗同质化产品向碳基定制产品转变;时空观上,实现从静态工厂向动态能源枢纽转变;价值观上,实现从规模经济向碳效经济转变。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追求高效率、高效益、低排放,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提升国际竞争力。煤化工企业应重点关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端化学品等科技创新方向。

在模式创新方面,要促进各类要素融合发展。例如,探索“能源—资源—生态”融合模式,打破产业边界,推动“煤炭开采化工转化—生态修复—新能源供给”全链闭环。探索分布式智能微化工模式,采用模块化、可移动的“化工积木”单元,就近配置资源与市场。探索“碳银行+绿证金融”模式,建立碳资产金融化平台,将减排量转化为可质押、可交易的标准化产品等。

在制度创新方面,要不断完善煤化工产业碳约束政策,建立动态碳排放强度“红线”机制,分阶段设定单位产品碳配额,倒逼低碳技术迭代升级。制定“产业—技术—研发”协同政策,推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联合体申报国家级创新平台,享受税收减免、优先用地等政策。制定产业跨界融合政策,将煤化工园区纳入国家算力网络节点,利用园区余热为数据中心供能,实现“算力+能源+化工”价值叠加。

“煤化工产业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其创新发展将同步驱动煤炭利用方式、能源系统结构、经济社会系统重构。”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说。

作者:本报记者陶冉    版面编辑:谢吉东

来源:中国煤炭报

[责任编辑:赵远航]
关于我们
中安传媒・国家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平台官方网站。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宣传平台,是各地、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舆论监督平台,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平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安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龙宇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464483
传真:010-64464483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