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红色印记 | 一座因草得名的煤矿

2024-12-04 11:44:44    来源:国家能源之声    

11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举办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矿业行业)名录发布活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白芨沟煤矿、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两个项目成功入选。

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矿业行业)之一的宁夏煤业白芨沟煤矿,共同了解它的发展故事。

白芨沟煤矿办公楼

01

因草得名

应运而生

白芨沟煤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境内海拔1800米的贺兰山腹地深处。井田面积约15.8平方公里。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山沟,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耐旱耐寒的禾本科植物,名叫芨芨草。在塞北高原,芨芨草与沙枣、红柳并称为“三宝”,它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材,具有止血、利尿、清热等药用价值,每到冬季其茎叶枯萎后,便会由绿变白,因此人们习惯叫白芨草,这个山沟也由此得名白芨沟。

生长于白芨沟煤矿附近的白芨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加快大三线建设”的战略方针,煤炭部规划在“三五”和“四五”期间将贺兰山煤田的石炭井、汝箕沟和呼鲁斯太矿区列为西北大三线建设的重要矿区之一,并对汝箕沟井田范围内的白芨沟进行勘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白芨沟煤矿办公楼

1966年,煤炭工业部第79工程处赴白芨沟,提出“401”目标,即40个月建成投产,1年内达到设计产量。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白芨沟煤矿应运而生。

白芨沟矿区远景

白芨沟煤矿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芨沟人。建矿之初,面对“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艰苦恶劣自然环境,白芨沟人没有退缩,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天作被、以地为席,住地窝、喝雨水,并肩战天斗地,靠着勤劳的双手建设矿井。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为白芨沟煤矿投产剪彩

1972年

白芨沟煤矿建成投产

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

贺兰山地层深处沉睡

亿万年的无烟煤迎来曙光

得以释放蕴藏已久的光和热

1986年,白芨沟煤矿首届机械化研讨会

1986年,白芨沟煤矿决心改变落后的人工炮采方式,提出“砸锅卖铁也要上机械化”的口号。同年年底,白芨沟人敢为人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例探索使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工作面,实现了矿井质的飞跃。1990年,原煤开采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填补了西北地区百万吨矿井的空白。

1997年白芨沟煤矿综采创百万吨后召开庆祝大会

2000年至今,白芨沟煤矿先后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十佳矿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文化工作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02

文化厚重

特征鲜明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白芨沟煤矿几代党员干部职工扎根矿山,栉风沐雨,以能源报国的职责与使命谱写了一曲曲苦干实干的赞歌。

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矿区职工住房

没有住房,老一辈白芨沟人就开山劈石、掘地夯土,自己动手垒房。遍布矿区的每一间土坯房、每一处石头房都是当年的建设者用汗水垒筑起来的不倒的丰碑。历经半个多世纪风吹雨打,老房子至今依然矗立在那里,成为了奠定矿山建设根基的时代印记。

《宁夏省平罗县汝箕沟大岭湾及阴坡开采煤矿矿区图》

除了老房子,白芨沟煤矿也完整地保留了一些建矿之初形成的生产生活设施、厂房设备、图纸档案。此次申报的工业遗产实体项目有11个核心物项,其中《宁夏省平罗县汝箕沟大岭湾及阴坡开采煤矿矿区图》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一月”(1938年7月1日),记录了86年前矿区的地形地貌,极具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

工业遗产的其余10个核心物项均为建筑物,集中建设于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不仅是重要的代表性工业物质遗产,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工业遗产中的10个核心项目

这些遗产矗立在贺兰山深处,具有鲜明的行业历史特征、时代特征、人文特征和党的政治特征,保存较为完好,产权清晰,具有完整性、唯一性和便于保护的特点。

自1966年以来,白芨沟煤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战严寒、顶风沙,在恶劣的环境下多出煤、出精煤,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撑。

03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在发展建设的征程中,拼搏奋进的白芨沟人斗严寒、抗酷暑,用热血和青春铸造的“开山神斧”打开了深埋地下的无烟煤,也孕育出煤炭产业“五特”精神。

2022年,白芨沟煤矿建成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目前,白芨沟煤矿是宁夏煤业唯一生产无烟煤的矿井。和其貌不扬的芨芨草类似,无烟煤那黑乎乎、“质朴”的模样,同样让人忽略它的独特之处——作为煤化程度最高的煤种,无烟煤燃烧效率较高、污染排放少,能更好地契合环保要求,而且在一些高精度工业生产中凭借高纯度、稳定性能发挥关键作用,可谓是“煤中贵族”。

经过半个多世纪开采,随着煤层赋存和地质条件变化,矿井面临采掘接续紧张、产能缩减的现状。该矿迎难而上,规划“精采南翼、开拓北翼”生产布局,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化矿井”,大力推动矿井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先后建成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工业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及车辆精准定位系统。

白芨沟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近年来,为高效精采、细采“太西”无烟煤,白芨沟煤矿与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完成了煤柱多分层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波形钢腹板支架支护技术应用研究、金属网假顶下大断面交岔点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技术等一批科研项目向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转化。该矿利用地面废固物充填采后巷道,实现“以废换煤”绿色开采技术,填补了宁夏煤业厚煤层分层充填开采技术的空白。

干部职工讨论车辆交汇时行车方案

无创新不进步。白芨沟煤矿自主研发的“改进巷道充填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刀把式综采工作面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综掘工作面引进使用气动单轨吊装置”“综采回撤工作面推广应用柔性网”等7个项目,其中3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90万元。

白芨沟煤矿5MW瓦斯减排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

“近水平高瓦斯特厚煤层瓦斯综合立体防治技术与研究创新”项目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团队获首批宁夏煤业十大科技创新团队。重点研发的高瓦斯特厚煤层抽采关键技术、液态二氧化碳致裂增透穿层钻孔强化瓦斯抽采技术、煤层瓦斯立体抽采技术均取得了初期成果,今年重点实施的瓦斯发电项目将使瓦斯变废为宝。

追昔抚今,今天的宁夏煤业白芨沟煤矿,每一处工业文化遗产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记录了一个时代镌刻的工业文化印记、一批建设者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一种精神和信仰的磅礴伟力。白芨沟煤矿的建设者们像白芨草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坚守奋战在属于他们的保供阵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珍贵的“太西”无烟煤,持续书写“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篇章。

[责任编辑:王冰华]
关于我们
中安传媒・国家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平台官方网站。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宣传平台,是各地、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舆论监督平台,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平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安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龙宇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464483
传真:010-64464483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