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瞿弦和老师刚出版的新书《抱黑守白——我与黑哥们》,很惊喜。
1944年出生的瞿弦和老师如今已届耄耋之年,不遗余力地出版这本与煤矿有关的回忆录,足见他对行业热爱之深。
瞿弦和老师是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岗位上干了整整30年,如今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名誉团长。这本书以回忆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煤炭行业经历的事情。那些他到过、我也到过的煤矿,让我感觉熟悉又陌生。
书之序言寥寥,饱含他对“煤矿文工团团长”这个身份的认同与眷恋。30年,他带领一群出色的文艺工作者服务煤炭行业、煤矿人。
一句“我爱他们,我敬他们,我与黑哥们的故事说不完”,打开了作者的回忆之门,也展开了一幅文艺工作者绘制的煤炭工业发展画卷。
《特别能战斗》这一章,瞿弦和老师写到了几个采煤比较艰苦的矿区,有青海的老爷山矿区和广东的老虎冲矿区。他在这一章讲了他所见、所感的煤矿人“特别能战斗”。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不理解煤矿人的“能战斗”为何要加上“特别”二字。走近这个群体近20年,深刻懂得了,煤矿人的质朴、坚持、奉献精神,因不多见而特别,因持久而特别,因纯粹而特别。
瞿弦和老师记忆中的行业发展史深刻而动人。其中有一段写到,20世纪90年代,安徽新集矿区急需设备改造。当时德国的海斯别克索菲亚选煤厂因金融危机导致资金链断裂,要出售自己的全套设备。当时的德国设备世界领先,低价的机会千载难逢。经过艰苦的谈判,新集公司以原价百分之五的价格买下了全套设备,还包含运回中国的费用。
也许,当时的德国人也很费解。按他们的理解,这套设备全是特种钢,最长的有26米,就算拆了运回中国,也差不多是一堆废品。可当时带队的刘谊,把整套设备用图纸画了下来。他带领45人的队伍,把整套设备拆解,运回国内后,用了8个月时间,如拼积木般完美安装后投入使用。
读完故事,我的眼圈通红。距今不远的那个年代,我们用二手设备还要争取机会。而今,我们行业生产所需要的设备不仅买得起,自己也能制造,有些技术外国还要跟我们学。煤矿人用坚持与智慧,甚至是一股子“蛮劲儿”,把几代人努力的过程缩短到了几十年。瞿弦和老师带队去淮南演出,刘谊给他讲了这段历史。现在,他带着一份情怀将这段历史收于书中,激励行业中人,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争气。
在《人和人不一样》这一章,瞿弦和老师写到了他的搭档、时任煤矿文工团副团长的冯俐女士,为了创作歌颂煤矿科技人才苏天林的话剧《人跟人不一样》,在1997年,一个月下井20多次……煤矿文工团这个群体自上而下,跟煤矿人一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煤矿文工团汇聚了不少知名艺术家。在书中,我看到了这些艺术家曾走进中南海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也曾应工人要求,在矿区运煤铁轨旁为升井的工人一舞。他们曾代表祖国出访世界各国进行艺术交流,也曾在寒冬里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矿区户外为普通工人和家属演出。瞿弦和老师带领着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满腔热忱,阅览矿山、服务矿山,为煤炭行业发展而歌,为煤矿人而诵。
百里煤海,千里矿山,是煤矿文工团文艺工作者的舞台,更是煤矿人的舞台。他们“上得了天”也“入得了地”,受得起最高荣誉的嘉奖,也耐得住地层深处的寂寞。与自然博弈的他们,能开采出换取人间光亮的“至宝”,也能爱护自然,怜取地上的一草一木。
这样的书、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业,让我想起了儒学大师马一浮的一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