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驼铃响叮当

2025-03-31 16:31:01    来源:中国煤炭报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原大同矿务局白洞地区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她们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及时把煤炭运送到千家万户,为矿工家属送去光明和温暖。她们一度成为矿山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她们就是当时被称为“女子骆驼队”的白洞送煤队。

白洞矿建矿以后,从周边县市招用了许多富余劳动力,加上随迁而来的矿工家属,导致矿区人口激增,居住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不等不靠的矿工们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用石头盖起了一排排梯田式的房屋,一时蔚为壮观。解决居住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自建排房几乎都在半山腰或山上,排房与排房之间也只有简易的山路,做饭、取暖用的煤炭难以运送到家,单靠人力去背又颇为费事。于是,骆驼因其温顺的性格和耐走山路的特性,登上了为矿工家属运送煤炭的舞台。

牵着骆驼送煤的人,多为随丈夫到矿上的女人。她们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她们本就吃苦耐劳,以此赚一些钱来补贴家用;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周边的矿工家属,为矿上分忧。每次送煤时,打头的骆驼脖子上总会挂一个用生铁铸成的又长又大的驼铃。在送煤人的牵引下,骆驼一走动,驼铃便随着它的步伐有节奏地摇晃,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铃声悠长悦耳。只要听见驼铃声,家家户户便知送煤队将至,早早准备好收煤。一只骆驼可以运送几百斤煤,就近卸在门口。买煤的人全家老小一齐出动,把煤炭整齐地摞在院子里。有的人家还不忘将剩下的菜叶送到骆驼嘴边,来犒劳一下这些勤劳的“大家伙”。

记得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送煤的人牵着一队骆驼在街上行走。每只骆驼间都用长约一米的绳子相连,驼峰两侧挂着运物的竹筐,装着满满的煤炭。一队骆驼或三五只,或七八只,走得不紧不慢、井然有序。孩子们总是围在骆驼旁边,看着它们在牵驼人的指令下,或走、或停、或跪下,觉得非常有趣。这时牵骆驼的人会呵斥我们,让我们躲远点,当心被骆驼踢到。看着温顺的骆驼,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会理会这呵斥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全然不觉得有什么危险。

骆驼被饲养在矿上一个叫骆驼房的地方。我因为好奇,央求父亲专门带我去参观过。骆驼房里专门修建了好几排整齐的排房,一只骆驼住一间“单间”。房间与房间之间地下砌墙,靠外相接的地方竖有木柱,上面互通。地上铺着厚厚的干草,靠外面是一排饲料槽和饮水槽。不干活的时候,骆驼被绳子拴在木柱上,在饲料槽前慢慢地咀嚼着干草,眼中流露出满足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矿上为了改善矿工及家属的生活条件,在现在的新区和矿山较为平坦处盖了许多楼房,大部分居民搬进了楼房。同时,随着矿上各种机动车辆的投用,运送物资更加快速、便捷。“女子骆驼队”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大概是在199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下班回家后说,“女子骆驼队”解散了,骆驼或转卖、或宰杀,一只都不留了。我瞬间有了些许惆怅,走在街上都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毕竟我已经习惯了走在街头,看着一只只骆驼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街串巷,听着它们喘气时的鼻音,还有赶驼人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指令。这些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矿上把骆驼房也拆了,重新盖房另作他用。“女子骆驼队”彻底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我早已离开矿山多年,偶尔回去走在矿山的小路上,耳畔似乎仍能听见那悦耳的驼铃声。这驼铃声对于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精神慰藉,一种对矿山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王国强    版面编辑:刘玲玲

来源:中国煤炭报

[责任编辑:赵远航]
关于我们
中安传媒・国家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平台官方网站。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宣传平台,是各地、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舆论监督平台,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平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安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龙宇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464483
传真:010-64464483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