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变“匠”,路在何方?

2024-07-19 17:30:00    来源:中国煤炭报    

5名煤炭职工近日光荣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他们将和215人一起,参加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解决行业技术难题,争做大国工匠。

此前,陕西、安徽、山东等地也纷纷传来“新八级工”制度落地的好消息。陕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纷纷开展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年薪最高可达70万元。

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培育能工巧匠的制度加快落地,尊重技能人才的措施飞速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矿工靠技能安身立命、自我成就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技能人才短缺是煤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各行各业的“时代病”。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现在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余万人,不到30%。在煤炭行业,10多年前就有招不到高技能矿工的困扰。而今伴随智能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一匠难求”的矛盾反而更尖锐。

一方面,设备提档升级、各专业系统“跑得快”,急需既熟悉井下环境,又能适应新旧设备转换的操作熟手。另一方面,井下用人不再按照传统“采掘机运通”岗位进行划分,一项工作往往需要综合团队协作完成,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关键岗位人员一旦出现不足,反而会拖了智能化建设的后腿。

分析原因,有人说,熟练工人不好招,至少3年才能培养成熟、独当一面,出师了又很容易高薪被其他企业挖走。有人说,高校培养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不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搞学历教育的多,提升实战技艺的少。更有人指责,中国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好传统被丢弃了。

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板子打在工人身上,属于归因谬误。说到底,是先有需求,后有供给。技能不是平白在地里长出来的,也不是高校一厢情愿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靠需求引导。市场不稀缺,就不会有人打出提前量,把自己先打造成工匠;学技能不能变现,就不会有人感兴趣长久钻研。当社会不在乎工匠、没人愿意当工匠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归根结底,要有人愿意当工匠,更要企业严格管理。企业管理到位,工匠做事认真,他们身上就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近年来,《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等政策陆续出台,传递出尊重劳动者、尊重技能人才的鲜明导向。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培育技能人才的需求最大,责任最直接。很多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薪酬分配体系中增设体现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实行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发了劳动者提高技能、钻研技能的热情,这是好的开始。

然而,从总体看,煤矿技能人才待遇偏低依然很普遍。有的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待遇标准,不按技术等级兑现工资;有的企业虽然有技能人才技术津贴,但津贴级差较小;有的企业“不去种树,只想摘果子”,重使用、轻培养;还有的企业把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挪作他用。更有一些上马智能化设备的矿井,本就是为了应付检查、核增产能,不建立配套的管理和培训机制,借着职工“排斥”,将设备弃之不用,再怪到职工头上。这些都加剧了煤矿技能人才的总体短缺。

在“智能化装备跑出高铁速度”的时代,“对人的思考和使用还停留在普快水平”上,这是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多方努力。需要各地政府在政策引导上持续发力,释放价值信号;需要企业感知大势,舍得投入,主动作为;也需要个人爱岗敬业,精进技艺,持续提升劳动价值。对煤炭行业而言,由“工”变“匠”,是在深部开采环境下“轻松体面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让采矿职业在“智能升级”中实现“顺势转型”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煤炭开采不断延伸,智能化发展日新月异,开采条件变化、人员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同步更新是一个动态过程。生产不能脱节,过渡期也要适应,要做好长期奋战、持续变革的准备。另一方面,新知识并非简单课程叠加,传统的“传帮带”做法已然不适应。通过委托科研院校培养、赴厂家脱产培训等方式,探索建立系统的智能化培训体系;依靠高技能人才,在创造性实践中破解不断出现的生产难题,以丰富与发展智能化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工作就明确提出,将构建全国总工会、省级工会、企业加“双一流”高校全链条一体化体系,创造新的先进工作法,解决技术难题,传承工匠技能。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幸福。营造技能成才的氛围也好,大力发展智能化建设也好,都应是融合先进技术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体化考量。以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放弃好高骛远“人机环管”的建设路径,脚踏实地持续改变井下环境,才能避免新技术新装备“水土不服”,增加后期系统的运维和人力成本。以煤矿实际需求为导向,发挥好高技能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避免好技术被束之高阁,达到管理提效的目标。

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国工匠。当蓝领与白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技术工人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矛盾也终将消除。届时,“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矿工”将作为一个崭新的群体,和煤炭企业一起,在拥抱未来科技中变得更强。

作者:朱颜

来源:中国煤炭报7月18日三版 原标题《由“工”变“匠”,路在何方?》责任编辑:陶冉

16195172274380614_9.png


[责任编辑:赵远航]
关于我们
中安传媒・国家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平台官方网站。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宣传平台,是各地、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舆论监督平台,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平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安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龙宇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464483
传真:010-64464483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