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全国劳动模范、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金刚煤矿职工左小云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此事在川煤矿区引起轰动,很多职工观看了这档节目,为有这样一位工友深感自豪。
左小云在《人物·故事》栏目讲述工作经历( 摄自屏幕)
近日,笔者再次与左小云交流,将他机电入门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学理论,往返重庆12次买书
1993年6月,年仅19岁的左小云从重庆煤技校毕业后,来到华荣能源金刚煤矿掘进四队,当上了一名掘进工。在工作中,有时遇上耙斗机、绞车跳电,耽误一个班还找不到原因,干不了活,左小云很心急。他琢磨,要是自己是电钳工,能修设备多好。
1994年2月,虚心好学的他被调入机电队,开始从事机电维修工作。
看着一个个沉重的“铁坨坨”、错综复杂的电路板、密密麻麻的线路,左小云没有被吓倒。他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只要用心去学,没有学不会的技术。
为了掌握井下真空磁力开关、采煤机、局部通风机等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左小云先从设备使用说明书、故障维修理论学起。一有空闲,他就到矿图书室翻看有关机电维修方面的书籍。
由于当时图书室书籍有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他就到达州新华文轩去购买。可很多煤矿电气维修方面的书籍达州新华文轩也没有,左小云只好抽空自费到重庆新华书店购买。
短短1年时间,为了买书,他往返重庆12次。至今,他家的书柜里还存放着《机电维修》《机电一体化基本知识》《采掘电钳工》等几十本书籍和学习记录本。
工作中,遇到新的电气设备、配件,左小云习惯先阅读说明书、电路图,直到彻底弄懂其工作原理,才心满意足。通过长期的学习,左小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学技能,住车间1个月没回家
左小云说:“电钳工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特别是电气设备的电子器件维修,难度很大。为尽快排除设备故障,减少影响生产时间,必须要有过硬的维修技术。”
25岁时,左小云当上了机电队电工班副班长,但他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够“过硬”。
为了提高维修技术,他经常给自己定任务、定目标。比如,这周学习蓄电池机车充电器维修,下周学习采煤机电控板维修。每周学习任务完不成,决不罢休。一下班,他就钻进机修车间,打开开关接线盒,学习接线技能标准;打开馈电开关,学习更换插件、变压器;打开采煤机电控主板,对照电路图,学习元件的功能与更换……
那时年轻、精力充沛,左小云经常在车间摆弄设备到凌晨。饿了,他就啃几口馒头或泡一桶方便面;困了,就在车间躺一会儿。为了专注地学好技能,他有时干脆住在车间。最长的一次,他住在车间1个月没回家。心疼他的妻子把饭送到车间,他还要忙完手头的工作才吃。妻子劝他趁热吃了,他说:“工序没做完,我的思路会乱,检修工作会前功尽弃。”
左小云这种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机电队前队长冯春、王守美印象深刻。在职工大会上,王守美多次表扬左小云钻研业务的精神。
日积月累,左小云的技能素质大幅提升。36岁时,左小云组建金刚煤矿“左小云创新工作室”,并担任负责人。从那以后,攻克电气设备的“疑难杂症”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积跬步才能至千里。在矿山工作30多年来,左小云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获得了矿十佳技能型人才、原达竹公司首届“达竹工匠”、川煤集团首届“川煤工匠”、四川省劳动模范、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闻名川煤矿区的机电大师。
作者:李贵
来源:中国煤炭报4月2日五版 原标题《登上央视的机电大师是怎么入门的?》责任编辑:于红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