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升级是国家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关键路径。“目前,全国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43个、掘进工作面1277处,智能化岗位需求旺盛,催生了煤矿智能化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国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采矿工程系主任袁永教授介绍。
“专业建设非一日之功。从2016年在新的采矿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智能开采课组’,到2017年‘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提出设立智能采矿新专业方向,再到2018年创办全国第一个智能采矿特色班,发布国内首个关于高校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共识……在专业获批之前,我们已经探索了五年多。”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张吉雄介绍,“我们依托一流学科,形成了‘使命教育引领、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打破专业壁垒、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校企协同、课堂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相互结合’的智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培养学生,把专业使命和家国情怀放在第一位。”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闵涛说。该学院立足行业特色,打造“红心铸魂、乌金筑梦”思政工作品牌,开展“学煤爱煤、扎根基层”的思政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心怀祖国、立志到煤海矿山建功立业。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中国矿业大学智能采矿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巩思园副教授介绍,智能采矿专业与采矿工程专业的采矿、地质、机电、测绘等核心课程融合,开设了智能采矿、矿山机械装备及其智能化、矿山开采智能感知与决策、大数据可视化、卫星导航定位原理及应用、新能源材料概论、智能采矿课程设计、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矿山智能装备实践等特色课程,并建立课程完全负责人制和课组制,形成课程建设长效机制。
实行“贯穿式本科导师制”。智能采矿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每人都有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导师会完整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科技创新、实践实习、能力培养等各环节。智能采矿2019级本科生李勇已经保送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他说:“进入老师的课题组,在老师和博士、硕士学长的指导带领下进行学习和科研,让我受益良多。”据介绍,一支由该校矿业工程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和智能采矿专业优秀本科生为主体的科技团队,围绕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频发、缺乏智能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的行业痛点,自主研发了动力灾害微震监测系统及平台,目前已应用于国内100余座动力灾害矿井及川藏铁路建设。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