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性技术撑起煤矿生产“安全伞”

2022-07-07 15:50:18    来源:科技日报    

煤炭素来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但是,传统的煤炭生产方式存在矿难事件频发、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矿工作业艰苦危险、开采效率难以提升等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系统生产安全性得以大大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多年前,煤矿生产每年伤亡人数将近3000人,到2019年已下降到了300多人。“在煤炭产量翻倍增长的同时,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这实际上正是科技进步给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带来的变化。”

2006年,何满潮带着团队在某煤矿进行热害调研时看到,深井里的工人都赤裸着上身,因为他们身上长满了湿疹,没有办法穿着衣服进行工作。在那里,每年因中暑晕倒的工人多达126人次,甚至有的工人因抢救无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果冲击地压控制不住,首先受难的就是他们;如果地热问题解决不了,他们将终日受煎熬,在‘水深火热’中作业。”

如何让矿工们告别“水深火热”的环境?

“矿工们不再受苦,是我们进行科研的巨大动力。”何满潮提出以矿井水为冷源进行深井降温的构想,利用已有的排水系统,通过提取矿井涌水中的冷能,把工作面空气中的热量置换出来,再通过泵站排出地表,用全风模式提高降温和除湿效果。经过多次试验,何满潮带领团队开发的“深部煤矿高温热害治理技术及其装备系统”,在数个采掘工作面和地面热能等项目中得以应用。

“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同样与矿工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何满潮说,从浅部开采到深部开采经历了五大转型,“切顶短壁梁”理论、长壁开采“110/N00”工法变革性技术……都在为煤矿生产撑起“安全伞”。

“传统的‘121’工法采用一面、双巷、留煤柱的开采方式,不仅造价昂贵、浪费煤炭资源,灾害发生的概率还高。‘110’工法是借力打力,利用矿山压力自动切顶形成回采巷道,把采煤与掘进两套工序统一起来,每个采煤工作面少掘进一条回采巷道,实现无煤柱开采,结束了要出煤必须先掘进回采巷道的历史。”何满潮说。

2021年1月,位于安徽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业公司张集矿1613A工作面采用“110”工法,成功留巷500米,标志着我国首个分层开采“110”工法取得成功。

“N00”工法的应用,则使工作面由“跳采”变为连续开采,且能够实现Y形通风,降低采准巷道掘进率约90%,提高资源回收率约40%,同时可降低事故发生风险和煤炭开采成本,被业界誉为“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

“高效安全科学的开采,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煤炭作为一个大的工业系统,更离不开我国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和科学管理的加强。如今,无论是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是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在全方位发力煤炭安全开采工作,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好。”何满潮说。

[责任编辑:赵远航]
关于我们
中安传媒・国家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平台官方网站。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宣传平台,是各地、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舆论监督平台,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平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安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龙宇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464483
传真:010-64464483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话安全

安全猫APP下载

安全猫APP下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12层   邮编:10002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6448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496号

Copyright © zacm.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1901号-1